fbpx

你可能沒聽過「微脂體」,但你一定使用過 !

你聽過「微脂體」或「微脂粒」嗎 ? 你知道我們都曾經使用過這項技術嗎 ?

微脂體也叫做微脂粒,兩者是一樣的,英文名稱為 liposome。簡單來說,微脂體是由雙層磷脂質環繞形成的囊泡分子,囊泡內可以包裹一些活性物質,例如藥物。微脂體技術從 1970 年代由英國學家 Alec D Bangham 發現,隨後 Sessa 與 Weissmann 等人正式將其命名並給予明確定義,至今已經超過 50 年的發展歷史了。從一開始作為藥物製劑,到後續應用到食品、保養品範疇,微脂體技術逐漸深入大家的日常生活。本篇文章不是要介紹深奧的技術本身,而是要聊聊我們是怎麼應用這項科技的,而你一定使用過,一起來看看吧 !

1.藥物

「藥物製劑」是微脂體最先開始也最成熟的微脂體技術應用實例,微脂體可以包覆藥性成分,讓整個藥物分子減少被人體消化酵素或免疫系統破壞的程度,並且可以透過緩慢釋放、延長藥物作用時間,達到提升藥性的效果。藥品和疫苗通常是使用聚乙二醇 (Polyethylene glycol, PEG) 來做外層包覆,舉一個近幾年最常聽到的例子 : COVID-19 的莫德納疫苗 Spikevax® 就是用 PEG 做的微脂體來包覆藥物。「莫德納」三個字其實就取自藥廠名 Moderna,Moderna 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麻州的跨國製藥生技公司,運用微脂體技術進行藥物與疫苗開發製造就是它的專長,技術純熟在醫藥界享有盛名。當然的,微脂體技術在藥物應用上已經非常成熟,各國藥廠也都具有相當的實力。

2.食品

前面有提到,微脂體的雙層結構是由磷脂質所構成的。磷脂質有很多種,包括磷脂醯膽鹼 (Phosphatidylcholine, PC)、磷脂醯乙醇胺 (Phosphatidylethanolamine, PE)、磷脂醯肌醇 (Phosphatidylinositol, PI)、磷脂醯絲氨酸 (Phosphatidylserine, PS)、脂肪醯磷脂酸 (Sphingomyelin, SM),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「卵磷脂」。卵磷脂主要來自於大豆和蛋黃,成本低、性質穩定,並且在各國幾乎都屬於正面表列的食品原料,因此在食品相關產業上有很大的應用空間。美國 Livon、日本 Lipo-C、荷蘭 CureSupport 都有微脂體食品原料的製造與銷售,三家公司皆運用大豆卵磷脂製造微脂體的外層主結構,其中的 Livon 更是第一家把微脂體技術帶入食品產業的公司。目前台灣已經有許多業者代理引進這些食品原料,甚至也有不少生技業者開始著手自行研究,非常令人期待。

3.保養品

雙層磷脂質的結構與組成,與人體細胞膜非常相似,因此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。簡單來說,就是當微脂體的外層磷脂質接觸到人體細胞膜時,由於結構非常類似,很容易兩者融為一體之後,釋放出包覆在微脂體中的活性成分,讓細胞進行吸收養護。所以你應該可以想像,會有很多保養品會運用這樣的特點,讓產品達到快速吸收、加強作用的效果。有日本國民精華液的「黛珂小紫瓶」,即是運用微脂體技術,將美容成分包裹在內,訴求高效傳輸至皮膚深層、強化作用。黛珂是日本高絲 (Kose) 集團旗下的頂級護膚品牌,號稱小紫瓶一滴就有一兆顆微脂體,先不管是否屬實,小紫瓶的效果確實是強大到隨意爬文就可以略知一二。市面上還有許多運用微脂體技術的保養品品牌,甚至延伸到日用品當中,國內外皆有業者將微脂體美容成分投注於紡織布料當中,訴求穿衣同時也是保養,那麼未來會不會連呼吸都有微脂體呢 ?

不知道你看到這裡,會不會覺得假如這技術真的那麼好,為什麼沒有常聽見常看到 ? 為什麼好像沒有真的非常普及遍地開花 ? 沒有明確法規約束對於業者與消費者可能是一個疑慮,但更多的可能是技術層面與效果驗證的問題。據筆者所知,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宣稱微脂體的產品其實只是 micelle (膠束),就是一團一團隨意包裹有效成分 (甚至沒包裹到) 的顆粒,因此想要以科學實際驗證到加成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沒有科學佐證,自然推廣力道就弱了幾分。

不管你原先知道不知道微脂體技術,透過本篇文章,相信你對於微脂體技術又多了一層了解。科技來自於人性需求,也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,我們就算當不了科學發明家,也可以當個應用者,讓自己健康美麗,你說是不是 ?